Grym
2015-11-06 18:20:39
- #1
假设想要建造单体结构,也就是说空气轻质混凝土或特殊的保温砖已经确定,哪种更好,为什么实际上很多人用砖来建造?
我现在假设空气轻质混凝土的导热系数为0.08,或者填充了珍珠岩的砖以及未填充的砖导热系数也是0.08。
未填充的砖有非常窄的肋宽,每个钻孔都会破坏大范围的保温效果(正是在肋断裂的区域),而且技术上存在明显的水平热桥。
填充的砖实际上是一种内部带有保温材料的砖,不再严格算作单体结构,但也可以接受。内部的保温材料可能会在投资周期内(约50-70年)沉降,也就是说可能会形成明显的热桥。
空气轻质混凝土是真正的单体结构,也就是说一种均质的建筑材料(没有细肋或类似结构,没有内部保温—砖本身就具有保温性能)。真正的缺点可能是隔音性能,但这对我们来说无关紧要,所谓的缺点是这种砖相对较软,用指甲可以“刮刻”它。但在实际应用中,也就是安装和施工后,这并不构成问题。
对于吊柜或类似物件,这些建筑材料都不是最优选择。一方面我们的平面布置,我查看过,重型悬挂物件(厨房、电视)基本上不会挂在外墙上,另一方面针对各种情况都有专用膨胀螺栓解决方案。
根据事实,如果在安静区域建造,空气轻质混凝土最让我信服,同时它也是更经济的建筑材料。因此我很奇怪,为什么当人们选择单体结构建筑时,不更多地使用空气轻质混凝土?当然有地区性特色,但在21世纪,似乎不应由一些传统观念决定在外墙抹灰和内墙抹灰之间隐藏着什么,最后也没人知道那里究竟是砖、外保温系统、空气轻质混凝土还是木结构?
那么,为什么不更多人用空气轻质混凝土单体结构建造?还是有什么我没有考虑到的缺点?
仅供参考:42.5厘米厚、导热系数0.08的空气轻质混凝土已于2016年4月1日起满足简化的KFW55标准,41.5厘米厚、导热系数0.06的空气轻质混凝土(确实存在,在德国因需求不足而没有销售)以0.14 W/(mK)满足被动房标准。但我也不想把空气轻质混凝土与其他双壳结构或木结构进行比较——如果已经选择单体结构建筑,为什么不更多人用空气轻质混凝土代替保温砖?前提条件和往常一样,建在安静区域,对隔音要求不高。
我现在假设空气轻质混凝土的导热系数为0.08,或者填充了珍珠岩的砖以及未填充的砖导热系数也是0.08。
未填充的砖有非常窄的肋宽,每个钻孔都会破坏大范围的保温效果(正是在肋断裂的区域),而且技术上存在明显的水平热桥。
填充的砖实际上是一种内部带有保温材料的砖,不再严格算作单体结构,但也可以接受。内部的保温材料可能会在投资周期内(约50-70年)沉降,也就是说可能会形成明显的热桥。
空气轻质混凝土是真正的单体结构,也就是说一种均质的建筑材料(没有细肋或类似结构,没有内部保温—砖本身就具有保温性能)。真正的缺点可能是隔音性能,但这对我们来说无关紧要,所谓的缺点是这种砖相对较软,用指甲可以“刮刻”它。但在实际应用中,也就是安装和施工后,这并不构成问题。
对于吊柜或类似物件,这些建筑材料都不是最优选择。一方面我们的平面布置,我查看过,重型悬挂物件(厨房、电视)基本上不会挂在外墙上,另一方面针对各种情况都有专用膨胀螺栓解决方案。
根据事实,如果在安静区域建造,空气轻质混凝土最让我信服,同时它也是更经济的建筑材料。因此我很奇怪,为什么当人们选择单体结构建筑时,不更多地使用空气轻质混凝土?当然有地区性特色,但在21世纪,似乎不应由一些传统观念决定在外墙抹灰和内墙抹灰之间隐藏着什么,最后也没人知道那里究竟是砖、外保温系统、空气轻质混凝土还是木结构?
那么,为什么不更多人用空气轻质混凝土单体结构建造?还是有什么我没有考虑到的缺点?
仅供参考:42.5厘米厚、导热系数0.08的空气轻质混凝土已于2016年4月1日起满足简化的KFW55标准,41.5厘米厚、导热系数0.06的空气轻质混凝土(确实存在,在德国因需求不足而没有销售)以0.14 W/(mK)满足被动房标准。但我也不想把空气轻质混凝土与其他双壳结构或木结构进行比较——如果已经选择单体结构建筑,为什么不更多人用空气轻质混凝土代替保温砖?前提条件和往常一样,建在安静区域,对隔音要求不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