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uth
2021-02-22 21:54:10
- #1
再次有一个让我无法安心的问题。我们正在修缮一处农舍遗址,但关于内墙保温问题一直没有结果。
目前的墙体结构是由两排旧的烧结砖组成的。别责怪我,在建筑师给我们的资料中写的是30厘米,但我认为实际上是24厘米。如果需要的话我明天可以去量一下,不过我觉得这对问题没有影响。
关于内墙保温的建筑师建议:
建筑师A:烧结砖 -> 灰泥 -> 20厘米Multipor保温板 -> 灰泥
建筑师B:烧结砖 -> 灰泥 -> 6厘米空气层 -> 保温材料(例如岩棉) -> Ytong或加气混凝土,两个壳体均有锚固 -> 灰泥
后一种方案对我们来说具有吸引力,因为我们可以顺便改善结构稳定性,同时可以补偿墙面一侧的倾斜(225厘米高度处倾斜10厘米)。但我现在几乎在每个论坛里看到的都是反对方案B、支持方案A的论点。
那么,与新的双皮墙体有什么实质区别呢?施工方式其实是一样的,只是新墙面使用的是面砖,且厚度不是24厘米。根据ubakus的计算,两种方案的露点都在墙体之间。Multipor会吸收水分,并在干燥或者适当通风时缓慢释放。方案B是如何处理的呢?空气层必须通风,否则冷凝水该排到哪里去?
这个问题让我有些烦恼。尤其是这两个建筑师其实都已经有丰富的旧建筑改造经验,但却推荐了两种不同的方法。……难道他们就不能达成一致吗 :p
目前的墙体结构是由两排旧的烧结砖组成的。别责怪我,在建筑师给我们的资料中写的是30厘米,但我认为实际上是24厘米。如果需要的话我明天可以去量一下,不过我觉得这对问题没有影响。
关于内墙保温的建筑师建议:
建筑师A:烧结砖 -> 灰泥 -> 20厘米Multipor保温板 -> 灰泥
建筑师B:烧结砖 -> 灰泥 -> 6厘米空气层 -> 保温材料(例如岩棉) -> Ytong或加气混凝土,两个壳体均有锚固 -> 灰泥
后一种方案对我们来说具有吸引力,因为我们可以顺便改善结构稳定性,同时可以补偿墙面一侧的倾斜(225厘米高度处倾斜10厘米)。但我现在几乎在每个论坛里看到的都是反对方案B、支持方案A的论点。
那么,与新的双皮墙体有什么实质区别呢?施工方式其实是一样的,只是新墙面使用的是面砖,且厚度不是24厘米。根据ubakus的计算,两种方案的露点都在墙体之间。Multipor会吸收水分,并在干燥或者适当通风时缓慢释放。方案B是如何处理的呢?空气层必须通风,否则冷凝水该排到哪里去?
这个问题让我有些烦恼。尤其是这两个建筑师其实都已经有丰富的旧建筑改造经验,但却推荐了两种不同的方法。……难道他们就不能达成一致吗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