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我是这样做的:
每个房间/区域都有一个独立的编号。从01-入口开始,到21-车棚结束。
在物理地址方面,每个房间都有一个独立的10号段。
因此,入口处的PM最终的物理地址是11,入口处的按键是12。车棚的PM是211。配电柜中的执行机构从22开始。然后根据执行机构的类型进行分组。
比如一个调光执行器的地址是220/221/222,开关执行器是230/231/232,百叶窗执行器是240/241/242。
通过这种划分方式,可以根据物理地址清楚地判断安装位置。这对诊断来说非常有用。
GA(组地址)我是这样做的:
主组是按照工种分类的。
0 - 中央
1 - 照明
2 - 可开关插座
3 - 卷帘/百叶窗
4 - 窗户传感器
5 - 供暖
等等。
Philips Hue 和 Sonos 也有自己的主组。同样,存在检测器、气象站等也有自己的主组。
中组根据功能来选择,以照明为例:
1/0 - 中央
1/1 - 开关
1/2 - 调光
1/3 - 绝对调光
1/4 - 开关反馈
1/5 - 调光值反馈
各对应的GA则分配给上述房间编号,也按照每10的分组。
比如入口处灯光的开关GA是1/1/11,相关的状态反馈是1/4/11。
车棚的灯光对应的GA则是1/1/211,状态是1/4/211。
这样一看地址,就能立刻知道是哪个房间。
我们自2017年搬入这所房子之后,我现在很少做改动。但我觉得通过这种结构,我仍然能很好地理清状况,从未遇到过较大的空间问题。
唯一在百叶窗锁定功能上稍显紧张,但也能解决。
老实说,我已经记不清这套结构是从哪里来的。我记得可能是改编了 Heinle 或 EIBmeier 的某个版本。
不过这无所谓,我也不把这个想法据为己有 ;)
